跟痛症是指跟骨跖面疼痛的慢性骨内科疾患。足跟疼痛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,它是指各种足跟部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,由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所产生。
常见有五种类型:①足跟脂肪垫炎:跟垫发炎,跟骨跖面疼痛、肿胀,足跟负重区内侧压痛,部分高龄患者局部可触及纤维索块;②跟部滑囊炎:跟骨下、跟骨后、跟腱后滑囊发炎,局部疼痛、肿胀、压痛、感染,可引起红肿;③跟腱周围炎:跟腱区疼痛肿胀、压痛、摩擦感,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现轹轧音,踝关节背屈,跖屈可加重疼痛;④跖腱膜炎:跟下或足疼痛,足底紧张感,跟骨关节前缘压痛,牵扯跖腱膜,可使疼痛加重;⑤跟骨刺:跟骨剌是x线片象,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,而是以跖腱膜与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,以晨起疼痛较重,稍活动后疼痛减轻,行走过久疼痛加重,跟骨跖面跟骨结节处有压痛的特征。跟痛证的发病部位不同,足跟疼痛的症状具有共性。
概述
跟痛症是由多种慢性疾患所致跟部蹠面(即脚后跟)疼痛,其与劳损和退化有密切关系,常见的病因有:(1)足跟纤维脂肪垫炎;(2)蹠筋膜炎;(3)跟骨骨刺。临床表现主要为足跟蹠面疼痛、肿胀和压痛,走路时加重。 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的肥胖者,男性发生率高,一侧或两则同时发病。大多数为慢性起病,常同时有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,骨性关节炎等。本病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,疗效较佳。非手术治疗无效者,则需行手术治疗。
临床表现
1.跟部局部疼痛、肿胀、走路时加重。 2.足跟底前内侧压痛。 3.有时有其他畸形,为平底足等。
诊断依据
1.多于中年以上发病,跟部蹠面痛,走路时加重。足跟底前内侧压痛。 2.跟骨侧位X线片可能有骨刺。
治疗原则
1.减少局部压迫:可采用海绵跟垫、矫形鞋、石膏外固定。 2.局部理疗或热敷。 3.痛点封闭:用醋酸氢化考的松或强的松龙12.5—25mg加1%—2%普鲁卡因0.5—2ml局部注射,每周一次,1—3次为一疗程。 4.外敷活血通络的中草药。 5.消炎止痛类药应用。 6.非手术治疗无效者,可行手术治疗:如骨刺切除、蹠腱膜附着处松解或胫后神经跟下支切断术。
用药原则
1.在门诊治疗者以局部封闭、理疗和外敷活血通络中草药为主,可辅以消炎止痛药。 2.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者可行手术治疗,术后需应用抗生素和支持,对症治疗,根据具体情况,选择不同的抗生素。
辅助检查
1.对在门诊治疗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“A”中的一项或数项为主; 2.对需住院手术者,则检查专案包括检查框限“A”所有专案; 3.若需与跟部软组织化脓性感染、早期跟骨骨髓炎或结核等鉴别者,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“A”、“B”或“C”。
疗效评价
1.治愈:症状、体征消失,功能恢复。 2.好转:症状、体征明显改善。 3.未愈:症状、体征未改善。
专家提示
本病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过度劳累、体重聚增、鞋子不适等原因引起的。因此,本病是可以预防的,预防的关键在于避免过度疲劳、适当控制体重和选择合适的鞋子等。体重增加明显者,陡然增加足的负重,极易诱发本病。需长途行走或久站者,先要做好足部的预备活动,挑选合适的鞋子,事后用温水浸泡足部,常能拒本病于千里之外或明显减轻痛苦。跟骨骨刺并非本病的特征,有骨刺者可无症状,有症状者可无骨刺。但斜向前下方的骨刺可能引起疼痛。局部封闭时,应注意无菌操作,从侧面皮肤较薄处进针,准确注射于压痛处。本病经非手术疗法多可治愈,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。